案例见证

启发案例:沉迷网游的个案辅导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志,男,17岁,东莞人,高一。因沉迷于网络游戏,其家人将他送至训练营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

  小志,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时曾担任班干。初二时,换到新班级里,由于不适应,朋友较少,只有一位好友。有一次周末,自己和好友一起到网吧打网游(那是小志第一次去网吧玩),后来小志自己经常去网吧上网,以至成绩下滑,而小志的母亲怕儿子在网吧接触到不良群体就买了一台电脑回家给小志用。小志在电脑上偷偷地装上了游戏软件,每天闭门玩游戏将近3小时,欲罢不能。

    回顾以往,小志学习自觉,能积极独立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好,大家都看好其能上重点学校,课余喜欢看《动漫周刊》、《卫斯理》、《二十四史》等书籍,还喜欢与同学朋友组队唱歌。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没能考取重点高中,也无心上学。

    小志主诉:我的学习底子太差,与同学差距太大,根本追不上他们。我在学习上是没有希望了。”“我也希望改变,可是在玩网络游戏时,我感到很满足,如果不玩,我会很失落。我很想有自己的乐队,希望成为一名吉他手。”

  父母诉述:孩子由于沉迷网络游戏导致成绩下降,父亲很气愤,曾经打过他,但他仍一放学就钻进自己的房间里玩游戏,有时连饭也不吃,对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也很反感,觉得母亲唠叨,且曾试过三个月不跟家人说一句话。自从沉迷网络游戏后,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上课精神萎靡,无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所有亲友都认为他是“网瘾少年”了。 

  二、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在会谈中与小志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了小志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特征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感受,探寻小志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分析小志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适应不良导致沉迷网络游戏,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1.小志沉迷网络游戏是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的不适应所导致,并不是单纯的网络游戏痴迷症;也不是单纯的学习无能,因为他愿意读自己喜欢的书,有自己的见解。

  2.小志的封闭来自于学习的受挫,但他内心渴望获得成功。通过玩网络游戏,他获得成功的心理得到满足。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小志的网络游戏次数,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改变小志的不良认知,完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次咨询:继续加深与小志的咨询关系;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促使小志自己寻找改变的目标,并根据小志的愿望,双方一起确立好四个阶段的行为矫治目标。 

  布置了咨询作业:

①准备一个作业本,每天晚上制定第二天的活动计划,以小时为单位,并及时记录计划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②父母与老师交谈一次,取得老师的配合。

③父母给予积极评价,实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赵某愿望的满足:买动漫书、电玩书、名著,买吉他等(对每一项活动计划的完成给予正面强化)。

  

第三次咨询:在咨询会谈中,评估了小志第一阶段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不玩游戏的天数里感觉很无聊,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就想着玩网络游戏;对提高学习成绩自觉信心不足,完成任务有难度。

  根据小志的行为表现重新整合咨询方法,采用认知干预的方法,引导小志作积极的归因分析。列出人们归因的常见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方法、运气),引导小志多从自身因素寻找获取成功的突破口。克服沉迷网络游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获取成功既需要他人协助,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同样,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如此。这样的归因分析能促使小志继续努力,消除空虚封闭感,减少无助感。

对小志及其父母继续布置咨询作业:

①以小时为单位安排、记录活动情况。

②继续实行代币法。

③父母与老师继续保持联系,取得老师的配合,并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四次咨询:小志在以后这段时间内都能努力克制自己玩游戏的想法,得到老师、父母的表扬。他已完成第一阶段的计划,并获得相应的奖励,自认为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但学习上主动性差,不太愿请教他人,认为老师、同学轻视他。这与小志的暂时封闭、自尊心强不无关系。为强化小志的“合理观念”,协助小志进行“空椅子表演”,纠正其不当的认知观念:将两张椅子相对摆放,小志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另一张椅子虽空着,但假设坐着一个人——家人、同学或老师。让小志先表演彼此间曾经发生过的对话,或心中所想的话,然后坐到对面去,扮演对方的角色,以对方的立场说话。如此重复多次,让他站在其他同学或老师的立场上想象合理反应。

  然后双方一起完成了这张特殊的“表格”——三栏目表。

布置咨询作业:

遇到疑难问题,放下心理压力,去请教他人,以期获得他人的协助。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在脑中完成这张“三栏目表”。

  

第五次咨询——第六次咨询:在小志的反馈中,了解到他在以后这段时间内能努力克制自己,得到老师、教官和父母的表扬,已顺利完成第二、第三阶段的计划,并获得了相应的奖励。小志很有信心完成以后的“计划”。进行相关心理测验,客观评估其情绪改善情况。

布置咨询作业:

①继续安排每天活动、记录完成情况及自我感受。

②父母继续以“代币”激励。

第七次咨询:通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回访和跟踪,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小志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上课态度认真了,也能积极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有了好转,与同学关系也较融洽。对于网络游戏,小志自己认为打网络游戏只作为一种紧张学习生活后的娱乐休息方式。

三、咨询评估

   小志反馈:“老师,网络游戏确实很吸引人,但我从网络游戏之外也得到了快乐。在学习上,我觉得我还是一个能成功的人。我还想成为吉他手,不过,要等我多学点知识,长大一点再说吧。”

  父母的评价:“孩子回家后,经常谈起学校里发生的事。”“回家后,能很自觉地做作业了。”“考试成绩提高,又像以前那样自信了。”

  辅导老师对其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四、咨询反思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个体的认知决定心情以及行动,个体之所以感到情绪困扰,主要是由于其对事、对人、对己的不适当的看法。悲观的看法将导致悲观的情绪与消极的行动,乐观的看法将导致快乐的情绪与积极的行动。

  依据这样的原理,在对小志进行辅导时,我采用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1.认知干预,引导求助者作积极的归因分析,促使其学会正确归因。

    2.强化求助者的“合理观念”。

    3.合理运用“代币制”,激励强化求助者行为。

X五华启发学校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hqfpx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