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刘,15岁初三男孩,主要问题如下:
A 无心向学
从小成绩中等,上初一以后学习成绩不断下降,班级排名中下,被老师多次批评之后对老师心存怨恨,对于学习更加消极懈怠,找各种原因不去学校。
B 旷课
自述从小就有胃痛的毛病,上了初一以后发病的频率更高,疼痛的感受也更强烈了,因为身体原因,请假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长。
C 自信心不足
从小成绩不理想,认为记忆力有问题,很多东西都记不住。关于学习,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其次,觉得自己身材偏瘦,相较同龄人,有容貌焦虑,对自我认同程度较低,影响自信心。
D 个人规划不足,属于迷茫期
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多时候都是听从身边人的建议或者随波逐流,经常说的一句话“到时候再说”。
E 情绪困扰
因为身体与学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情绪状态较差,进行抑郁量表测试显示,存在轻度抑郁。
F 成瘾性的行为
不上学在家期间,上网时间较长,有时连续玩36小时不停歇,最后因为困得不行不得不休息。在玩手机的过程中,忽视家人的存在,完全不能听取家人的安排与意见,并存在抵触或者反抗行为。
二、案例分析
A 初中阶段,个体开始进入青春期,其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此时的他们,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逐渐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开始注意自身形象,渴望得到他人的好评。
B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处在这个阶段的个体的世界观受到同龄人的同学、伙伴和作为重要他人们言语的直接塑形。
一方面,进入青春期后,个体对于自我外貌的关注偏高,对外貌的不满意,会影响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业成绩不理想,在老师同学眼中会形成差生印象,也会影响自信心,学生在现实生活、学习中成就感得不到满足,自然转向网络寻求满足。
三、调整过程
1 通过心理辅导,调整认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前期主要是认知行为疗法:
Ø 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了解自身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
Ø 找出其中不合理的认知,以及不恰当的思维方式;
Ø 寻找合理的思维方式。在咨询过程中,结合面谈、投射测验以及作业等多种形式,针对网瘾、自信心不足以及压力管理技巧不足问题展开工作。
中后期工作,考虑帮助小刘同学形成具体计划,将具体计划落到实处,逐步执行,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积极暗示。
最终目标是帮助小刘同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应对未来生活。
2 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和调整错误认知。
Ø 经过辅导,小刘对学习动力不足,有“读书没有用”、“学习成绩好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以及“读书太枯燥了”等认知偏差。针对此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引导,最后小刘同学能客观理性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Ø 付出和收获不匹配,小刘只看到成绩好的同学光荣形象,没有看到那些同学默默无闻努力的背影。预期能短期能赶超别人,对自己现状评估严重不足。为此调整预期,有效的提升了学习动力。
Ø 找出兴趣点,小刘同学数学、物理、地理成绩还可以,对这几个学科也比较感兴趣,以此为着眼点入手,提升学业自我效能感,强化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同时针对英语、语文学科,共同分析薄弱环节,分解困难,解决畏难情绪,寻求解决办法。
3 通过行为训练,解决行为习惯差等问题。
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具体地、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思维、生活、学习、劳动、卫生、锻炼、自省等具体化的素质行为。从习惯着手,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使之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离校反馈(3个月后)
1 网瘾方面
现实层面来讲,在校期间(寄宿生)没有手机可供使用,因此,这一维度上已基本戒断;
心理层面来讲,对于网络的需求程度有所降低,也能够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危害,自认为会合理把控用网时间;
2 学习动力方面
小刘基本能够清楚的认识自己,对未来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较为清楚的规划,明白学业对自己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对学习的态度有所转变,能够自觉安排学习;
3 亲子关系方面
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明确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自身行为表现的心理原因,以及该行为模式对于亲子关系的影响,自己会克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也愿意承担一些家庭责任。